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就位温度测量揭示月球背面月壤热物理性质

摘要:中国嫦娥四号是首个月球背面表面就位探测的航天器。其上搭载的温度探测器,第一次对月球背面的表层月壤进行了温度就位测量。利用这些珍贵的数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研发的数值模型,对嫦娥四号着陆点的表面月壤进行了温度和热物理性质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的月壤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5 μm,热导率中的热传导分量在月表约为1.53×10-3 W/(m·K),在月壤内1 m深处约为8.48×10-3 W/(m·K)。该研究结果首次利用就位探测数据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的热物理性质,为全月月表热物理性质的遥感分析提供了新的“地面真值”。 文章发表后,国际知名行星地球物理学家Norbert I. Kömle研究员专门为该文撰写评论(Commentary paper to […]

嫦娥四号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探测到多种岩石类型

近日,我校黄俊副教授和肖龙教授所在的行星地质学团队,联合美国普渡大学,夏威夷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国内外合作者,在国际地学领域专业期刊《Geology》发表了题为《Diverse rock types detected in the lunar South Pole–Aitken Basin […]

国际专业媒体报道我校月球地质工作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行星探测研究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下属的月球与行星研究所(LPI)和行星探测资深自媒体记者Leonard David均报道了我校行星科学研究所黄俊副教授,肖智勇副教授和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发表在行星地质学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上对于嫦娥四号着陆区地质特征研究的论文:Huang, J., […]

柴达木盆地与火星上雅丹地貌的对比研究

       雅丹地貌为典型的风蚀地貌,在地表大部分沙漠中都有被发现。我国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特别是在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类型复杂,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人类探索脚步不断的拓展,在一些地外天体上也发现了雅丹地貌,如金星、泰坦(土卫六)和火星,特别是在火星上的梅杜莎沟槽组(Medusae Fossae Formation,MFF),雅丹地貌资源尤为丰富。 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指导下,由团队成员博士生王江、赵健楠、黄俊副教授、肖智勇副教授同德国明斯特大学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Geolog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

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预选着陆区地质特征

        今日凌晨5点28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卫星由火箭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四号任务是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着陆和巡视探测,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发射探测器。着陆区(45°S-46°S, 176.4°E-178.8°E)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中的冯·卡门撞击坑(Von Kármán crater)内。安装在着陆器和探测车上的科学仪器,将对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探测。 […]

中国火星2020年探测任务着陆点遴选:迫在眉睫

       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已经开始实施,探测器由环绕轨道飞行的卫星和着陆探测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并计划于2020年发射。目前,国内围绕中国火星2020年探测任务着陆点遴选的研究较少。选择符合工程技术条件,又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着陆区对于中国首次独立自主地开展火星探测任务并获得新的重大发现十分关键,也十分紧迫。         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黄俊副教授的指导下,叶斌龙和赵健楠等梳理了过去近20年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发现及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介绍了美国航天局NASA的火星2020任务着陆点选取情况。他们还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如聚焦生命,气候和地质问题,支持载人火星探测的资源勘察,以及单纯的工程技术验证,分别提出了三个候选着陆区。这项题为“美国2020火星车着陆区遴选进展及对2020中国火星任务着陆探测部分的一些思考”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深空探测权威杂志“深空探测学报”上。 论文链接:HTTP://jdse.bit.edu.cn/sktcxb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 […]

火星塔尔西斯高原东南部发现大型脊状熔岩管系统

        熔岩管(lava tube)是火山区较为常见的管状地貌,一般是当液态的熔岩流流动时,表面冷却较快,形成固体硬壳,在表层硬壳的保温作用下,其内部温度高、流速快,形成管道。在月球、火星、金星等目前或曾经存在较为活跃的火山活动的星球上,也发现有熔岩管存在。通常,熔岩管在地表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形起伏,因而难以寻找和追踪。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赵健楠和黄俊等人开展的一项研究在火星Tharsis高原东南部发现了38条脊状熔岩管。这些熔岩管的长度可达743千米,并且具有多种不同的横截面形态。这些脊状熔岩管是由熔岩管顶部形成长条状熔岩冢(sinuous tumulus)所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eomorphology》上。       […]